李宗仁冒死回国:很大原因是因为溥仪,周总理特意安排他们见面
1965年7月20日,北京机场聚集了大批人群。周恩来、彭真等国家领导人,以及多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还有一批国民党投诚将领,都在等待一架从上海飞来的航班。
飞机舱门打开,李宗仁和妻子郭德洁缓步走下舷梯,迎接他们的是台下此起彼伏的掌声。
多年后,李宗仁重返故土,心中澎湃不已,眼中不禁泛起泪光。
李宗仁与众人握手后,满怀激情地表示:“我心情无比激动,决定从国外归来,希望与全国人民并肩作战,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反帝爱国事业。从今往后,我发誓将余生全部奉献给祖国,这份赤诚之心,天地可鉴。”
李宗仁是国民党桂系的主要领导人,曾担任中华民国的首任副总统,并一度代理总统职务。
在国共内战的最后阶段,李宗仁并未随蒋介石撤往台湾。他以治病为由,从南宁乘机抵达香港,随后前往美国定居。这一决定使他成为当时少数选择离开大陆的国民党高层之一。李宗仁的行动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内部的分裂与不同政治选择。他的离境也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彻底终结,为后续的两岸关系发展埋下了伏笔。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体现了个人政治抉择,更折射出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局势。
1949年至1965年间,李宗仁在海外度过了长达十六年的漂泊岁月。
他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回国,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溥仪的影响。
周恩来总理在了解具体情况后,主动安排了李宗仁与溥仪会面的机会。
【回国的橄榄枝】
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首次提出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他指出:“中国人民可以采用各种途径实现台湾的解放,其中也包括和平手段。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中国政府不仅不排斥,反而主动提出与国民党方面展开对话。”
这段充满激情的演讲深深打动了身处美国的李宗仁。
他提出了《关于台湾问题的具体建议》,呼吁国共双方重新开启谈判,强调中国的事务应当由中国人自行处理。他敦促美国停止干预中国内部事务,并建议将部署在台湾海峡附近的第七舰队撤离。这一提议旨在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两岸问题,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李宗仁提出的这份《建议》或许包含了他个人的多重考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国家的深切关怀与赤诚之心。他的出发点虽然复杂,但核心动机始终围绕爱国这一主题,展现了他在关键时刻对国家利益的重视。
中国共产党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积极争取李宗仁返回祖国。这一决策体现了对李宗仁的高度重视和期待。中央认为,通过友好协商和诚恳沟通,有可能促成李宗仁回国。为此,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对李宗仁个人的尊重,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解的坚定决心。
那年五月,程思远作为香港代表团的一员来到北京访问。他是李宗仁的密友。在此期间,李克农与他会面交谈。
程思远在谈话中含蓄地提到了李宗仁在美国的现状,同时也透露了他有意返回祖国的意愿。
李克农向周恩来提交了一份分析报告,指出李宗仁有可能选择支持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考虑到当时美国在处理中国事务和台湾问题上的复杂立场,中央认为李宗仁返回大陆的安排不宜仓促推进,而应采取审慎态度,等待局势进一步发展再做决定。
中共中央的决策十分英明。当时李宗仁并未真正下定决心返回大陆,而是在试探中央的立场。他通过多种渠道与大陆接触,试图了解中央对他的态度和政策。这种试探性的举动表明他内心仍存有顾虑和犹豫。中央对此保持了谨慎和理性的态度,既不急于求成,也不轻易表态,而是通过具体行动展示诚意,为日后争取李宗仁回国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过程中,双方都在观察和评估对方的真实意图,为后续的接触和谈判奠定了基础。
促使他做出最终决定的,是1959年公布的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名单。
12月4日,抚顺战犯管理所举行了一场特赦仪式,爱新觉罗·溥仪也在被特赦的名单中。
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末代君主,作为清朝第十二位皇帝,他于1908年继承大统,年号宣统。这位末代皇帝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封建帝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历史进程。溥仪在位期间,清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被迫退位,标志着延续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此后,溥仪经历了复辟、流亡、傀儡政权等多重身份转变,最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普通公民。他的传奇人生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沉浮,更是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缩影。
清朝灭亡后,溥仪依然抱有恢复帝制的野心。在日本势力的引诱下,他前往长春,成为所谓"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这一举动使他成为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地区推行殖民统治的工具。溥仪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历史潮流,也让他背负了民族罪人的骂名。他的复辟企图最终以失败告终,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溥仪在苏联被关押于伯力45号特殊监狱,后来他作为证人参加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审判结束后,他被移送至抚顺战犯管理所,在那里接受了思想改造教育。
溥仪对获得特赦并不抱太大期望。他悲观地表示:"谁都有可能被赦免,唯独我不行。我犯下的罪行太过严重,表现也不如其他人。我根本不符合特赦的标准。"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认为特赦与他无缘。
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被列入了特赦名单。
溥仪获释后,政府为他安排了就业机会,将其调动至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职。
李幼邻曾提到,他父亲李宗仁在看到那篇报道后非常兴奋,并认真研读了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这本书。
尽管李宗仁没有向李幼邻透露自己当前的心思,但李幼邻心里已经有了个大概的推测。
作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扮演了特殊角色。他的身份被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利用,成为其侵略中国的政治工具。通过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日本为其在华军事行动提供了所谓的"合法依据"。这一历史事实表明,溥仪在日本侵华过程中客观上起到了为侵略者提供政治掩护的作用。
溥仪获得特赦,重获自由,而李宗仁的待遇同样优厚,甚至可能更胜一筹。
不论李宗仁在国民党中的职位如何,他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都表现卓越,建立了显著的军事成就。
自此之后,李宗仁与北京方面的联系日益频繁。
李宗仁亲自写了一封信,委托程思远带到北京交给周恩来总理。在信中,他详细讲述了自己这几年思想上的变化,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和支持。
李宗仁为表明自己的爱国情怀,特意将多年收藏的名家书画通过海运送往香港,再转运到北京。
周恩来总理亲切地握住程思远的手,诚恳地说:"德邻先生通过你转交的信件中提到,他决定将个人收藏的珍贵历史画作捐赠给国家。这份心意充分体现了李先生深厚的爱国情怀。经过慎重考虑,政府决定接受这份充满意义的捐赠。"
周总理还提到了李宗仁写给李济深的信,信里李宗仁表示他很愿意回到中国。
周总理认为当前条件尚不充分,建议程思远先赴欧洲与李宗仁会面,双方沟通后再做进一步决定。
李宗仁听到这个消息后深受触动,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他更加感动。
李宗仁提到,他之前购买的那批字画总共花费了11万美元。
然而,经过专业人员的评估,这批物品中的大多数都是假货,按市场行情估算,其总价值仅为3000美元。
周恩来向毛泽东报告了相关情况,建议为李宗仁提供3万美元的生活补助。这一提议旨在帮助李宗仁解决实际困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爱国人士的关怀。毛泽东听取了周恩来的汇报,对此事进行了认真考虑。这一举措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致力于国家建设的大政方针。
毛泽东听完后开怀大笑:“恩来,咱们在统战工作上得灵活点。他说11万多,咱们就给他12万,这有什么问题?这摆明了就是一笔政治投资!”
李宗仁采取试探性策略,结果出乎意料地成功。了解真相后,他不禁赞叹:“共产党确实有眼光!”
李宗仁并不缺这十几万美金,他主要想借这个机会试探一下中央是否真心希望他回来。
毛泽东的策略令李宗仁深感折服。
毛主席表示,李宗仁若愿意回国,我们将热烈欢迎;若他感到不适应,也可以随时离开,往返完全自由。
此举让李宗仁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李宗仁的归途依然遥遥无期。
【一波三折】
1964年,法国在戴高乐领导下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中国在罗布泊地区成功引爆了首枚原子弹。
接连不断的好消息,让李宗仁那颗漂泊已久的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他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然而,文中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解读存在诸多偏差,某些观点更是直接违背了"四不可"原则的核心要义。
由于这篇文章的发表,李宗仁的归国计划被迫再次延期。
李宗仁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他迫切希望摆脱这种寄人篱下的处境。他决定采取果断行动,不再犹豫,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现状。
李宗仁将他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房子出售了。
李宗仁通过程思远转达了对自己在纽约报纸上发表文章一事的歉意。
最终,李宗仁通过在香港的熟人寻求援助,希望对方能协助解决资金问题。
毛主席迅速做出决定,指示周总理:“可以考虑接纳李宗仁回国。他之前向美国媒体发表言论的事情,影响不大,不必追究,因为他已经承认了错误。”
周恩来总理紧急召见程思远,亲自向他布置了迎接李宗仁回国的任务。
程思远乘坐航班前往瑞士,年事已高的李宗仁在异国重逢了久未谋面的挚友。
李宗仁眼中含泪说道:“思远,不管树长多高,叶子最终还是要回到树根。人老了,越到晚年,就越想念自己的祖国。”
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人,很难真正明白在异地遇到老熟人的那种复杂感受。
李宗仁对故土的思念,早已深藏于心多年。这份情感,他未曾轻易表露,却始终如影随形,成为他心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岁月流转,他对祖国的牵挂,如同老酒,越陈越香,越久越浓。
李宗仁之所以派程思远去见周总理,是因为他在美国遇到了程思远的女儿程月如。
他感慨地表示:“见到月如的那一刻,仿佛遇见了久别的家人,心中立刻涌起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这种情绪久久无法平复。”
1965年7月9日,李宗仁收到了明确的回国计划。
中央调查部向李宗仁提出建议,希望他在欧洲期间避免公开演讲,也不要留下任何书面材料。他们认为,这些行为可能会严重危及李宗仁的人身安全。
关于演讲的安排,可以等李宗仁从国外回来后再着手准备。不过,演讲的具体内容需要先和中央充分沟通,达成一致后再最终确定。
经过四天的等待,李宗仁与夫人在程思远的陪伴下,从瑞士启程飞往巴基斯坦。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丁国钰早已在机场准备迎接他们的到来。
为确保万无一失,丁国钰决定将三人护送至大使馆安置。他考虑到当前局势复杂,使馆是最为稳妥的选择。这种安排既保障了三人的安全,又能避免节外生枝。
与此同时,国内正紧锣密鼓地筹划李宗仁归国后的具体活动日程。各方正在就接待方案进行细致研究,以确保其回国行程能够顺利进行。工作人员正着手制定详细的计划,涵盖李宗仁在国内的各项活动安排。这一系列准备工作体现了对李宗仁归国的高度重视,也显示出政府对其回国事宜的周密部署。整个筹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为李宗仁的归国之旅做好充分准备。
7月18日,漂泊在外16年的李宗仁终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土。
李宗仁顺利回国,背后离不开众多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
当蒋介石获悉李宗仁即将返回大陆的消息后,立即指示白崇禧撰写了一封密信,并派遣特工前往瑞士执行任务。幸亏我方情报人员迅速采取行动,才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严重危机。
周恩来与李宗仁就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周总理直言不讳地指出:"尽管蒋介石不值得信任,但台湾由他掌控,总比落入美国人之手要好得多。"这番谈话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外来干预。周总理的观点体现了对两岸关系复杂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的坚定态度。
李宗仁内心受到极大触动,他意识到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没有白费。
【最明智的决定】
李宗仁历经多年流离,最终在新中国获得了应有的礼遇。
7月20日,周恩来总理的专机比预定时间早20分钟降落在北京机场。彭真、贺龙、陈毅、罗瑞卿等党政要员,以及邵力子、黄绍竑、章士钊等知名人士,共同在机场迎接李宗仁夫妇的到来。这次接机阵容显示了新中国对李宗仁回归的重视程度。
促使李宗仁归国的溥仪也现身机场。
周恩来总理为双方做了简要引见,溥仪欣喜地表示:"很高兴看到你重返祖国这个大家庭。"
在中国首都,两位历史性人物罕见地同框出现:一位是清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另一位则是中华民国的临时领导人。这一场景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北京,标志着不同时代的政治代表在新时代的交汇。
周总理特意为李宗仁举办了一场独特的欢迎晚宴。李宗仁感动得热泪盈眶,举起酒杯说道:
我回到了久违的家乡。离开多年后,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叹不已。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壮丽,城市和乡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彰显着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新时代。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实在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在李宗仁安顿好一切后,他收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通知——毛主席正在中南海等待与他见面。
李宗仁等人抵达中南海游泳池旁的休息室时,恰逢毛泽东正沿着池边缓步前行。
他快步走上前,紧紧握住李宗仁的手,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总算见到您了,真是太好了。早就听说过您的大名,今天终于有幸见面。”
目睹中共领导人的满腔热忱,回顾自身过往行径,李宗仁顿感茫然失措,内心充满懊悔。
李宗仁认真地说道:"这次回国,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热情接待,首先要向主席表达诚挚的谢意。在北京这几天的考察中,我们亲眼目睹了祖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内心深受触动。看到祖国越来越强大,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
在会谈中,毛泽东与李宗仁的交流十分融洽,气氛轻松愉快。为了表示亲近,毛泽东特意为李宗仁取了一个昵称——“近之”。这个称呼不仅体现了两人之间的友好关系,也反映了毛泽东对李宗仁的认可与尊重。整个过程中,双方都展现出了坦诚与信任,为后续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宗仁先后受到董必武、邓小平、刘少奇等人的亲切会见,傅作义和夫人还特别安排李宗仁夫妇与邓小平夫妇共聚一堂,双方交谈甚欢,气氛融洽。
李宗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享受了平静而满足的日子,毛泽东主席还特别邀请他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
1969年,李宗仁在北京因患直肠癌去世。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写了一封信,分别寄给了毛泽东和周恩来。
1965年,我决定从国外返回中国,现在看来这个选择非常正确。在这个辉煌的时代,作为中国人民的一员,我感到无比荣耀。在我生命即将结束之际,我仍然关心那些在台湾和国外的国民党成员以及所有爱国的知识分子。我希望他们能像我一样,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他们唯一正确的道路。
李宗仁的回国,向海外华人展示了中国政府的真诚态度,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开放包容的外交方针。这一事件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了新的认识,展现了祖国对海外游子的关怀与接纳。通过这一举动,中国向世界传递了和解与包容的信号,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政策的理解与认同。
李宗仁选择回到祖国,这一决策极为明智。他得以在国内度过晚年,享受家庭团聚的温馨时光。这一选择不仅为他提供了安稳的生活环境,也让他能够与亲人共度美好时光,充分体现了其对家庭和国家的深厚情感。
他在临终前表达了最后的愿望,期盼那些漂泊在外的同胞们能重返家乡。这一心声反映了他对游子归乡的深切期望,也体现了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遗言,唤起更多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思念,促使他们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愿望,更是对民族情感的一种呼唤。他相信,只有回到家乡,游子们才能真正找到归属感,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他的遗言虽简短,却蕴含着对祖国和同胞的深厚情感,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